融通古今管理智慧,培育体育管理精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是中国体育管理人才的摇篮。学院始于1985年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体育管理专业,是国内第一个体育管理专业。1987年2月17日经原国家体委批准,将体育管理专业、体育管理干部专修科和省、市、自治区体委主任管理班归并,改建体育管理系。
1995年8月,经原国家体委批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系与原国家体委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暨国家体委干部培训中心,是北京体育大学第一个成立的二级学院。1998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暨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成为独立的专门机构。2018年5月在管理学院体育经济与产业教研室基础上组建体育商学院,在奥林匹克与体育社会学教研室基础上设立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2024年7月,撤销体育商学院建制,合并至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拥有本硕博一体的学科专业体系。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要求,1999年我院体育管理专业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0年学院创办体育新闻专业,2002年与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合办高尔夫管理班,2005年成功申报体育产业管理,并从2006年开始招生(2012年更名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7年新增经济学本科专业。学院目前设置的体育经济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专业入选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管理学院拥有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研究生学科。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2006年1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正式获得公共管理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管理学院同时设有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MPE),招收竞赛组织专业硕士;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批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管理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1400余人。
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教授职称8人,副教授10人,讲师 17人。专任教师中有33人获得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人员比例占 94.3%。其中管理学博士14人,占比为42.42%,经济学博士10人,占比为30.30%,教育学博士7人,占比为21.21%,理学、哲学博士各1人。超过2/3的教师具有海外访学或研修经历。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百人计划入选人员4人,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1人。
管理学院设有学院办公室、公共管理学教研室、体育管理学教研室、体育经济学教研室、工商管理教研室、MBA项目办公室。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同时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分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体育价值体育经济与价值管理分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体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单位。学院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还设有北京体育大学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与区域研究中心等院级科研机构多个。
学院有多位教师在全国性社会团体任职,现有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2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2人, 中国残疾人发展研究会理事1人,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委员2人,中国奥委会委员1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1人。有2名教授为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时期体育决策咨询专家。
管理学院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努力拓展国际化办学模式。学院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获得双学位)项目,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芬兰拉普兰大学、荷兰海牙应用科技大学等建有联合培养学位项目。此外学院还与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美因茨大学、法国里尔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个国家的管理院系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信息交流联系,定期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学院还积极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发起成立了欧亚体育产业国际论坛、中德体育发展国际论坛、中国体育产业价值创新论坛、体育经济与管理高峰论坛、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冬奥文化国际论坛等多个学术交流平台。
学院与国家体育总局机关、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单项体育协会、国家体育场、北京市体育局及下属单位建立有30多个学生实习基地。学生深度参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北京马拉松、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国内外各类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与志愿服务工作。学院在近40年的人才培养中,为国家输送了4000余名优秀毕业生,分布在国家体育总局机关、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知名体育企业和媒体,其中司局级干部70余名,成为中国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的重镇。
新时代的管理学院,面向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坚持“使命在肩,奋斗由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体育产业与体育管理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为保障,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契机,深入总结我院办学四十年的发展经验,全面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不懈奋斗。